cover_image

SEU人物|化学人文公益一相逢——访仲英青年学者李乃旭老师

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
2018年04月27日 12:57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物名片

李乃旭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入选“仲英青年学者” (2017)

本硕博均就读于东南大学(2003.08~2014.10)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1.09~2013.09)

SCI收录第一作者文章19篇,SCI收录通讯作者文章9

参与申请专利19项,目前授权发明专利10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

建立东南大学传统文化溯源社并担任首任社长

唐仲英爱心社合作举办过多项社会公益活动

图片


图片

虽然是和李老师初次见面,但小编还是倍感亲切。李老师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想要亲近他。事实上,李老师一直都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在首次学生评教中,李老师竟然获得了令人咂舌的96.36分,这足以体现一个老师受学生欢迎的程度。

图片

理工男的

文化传承

图片


李老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大人,本硕博均求学于东大。虽然学的是典型的理工科专业——化学。然而,在理工科男的表象下,李老师竟是东南大学传统文化溯源社的创始人之一。在采访过程中,有两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国情怀”。李老师一直没有停止对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还体现在言谈举止、科研和学习中,甚至还体现在公益活动中,每一处都能做好传承,只要用心。李老师举了一个玻耳的例子。1937年玻耳受邀访华接触到了道家文化,他惊叹于道家思想与自己提出的量子学说的完美契合,最后甚至在哥本哈根学派的会徽上也出现了道家的太极图。李老师说:“中国不管是做文化研究也好,科技研究也好,我们要有文化的自信。我们文化的源头和世界上所有优秀文化产物的源头是一样悠久。

图片

李乃旭老师(左一)与溯源社原指导老师王步高先生合影


图片

亲和老师的

家国情怀

图片


96.36分的评教结果自然不止得益于亲和。李老师在讲课上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李老师眼中,“传承”、“历史”,这两个看似和“化学”风马牛不相及的字眼,实际上与它关系密切。李老师喜欢用学术线索历史线索来给大家讲课。历史线索就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和阶段,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对比,将二者对比起来看会有许多重要发现。现在学生学一些科学知识时,比如玻耳的一些理论。


学生们看到这个定理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很平凡无奇。但若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时就会发现,当西方国家发现并且运用它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西方列强枪炮的肆虐。如果现在同学们还不去掌握它、消化它、创造它的话,十年后一百年后,我们的国家可能还会任人欺凌。东南大学是双一流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各个行业的引领,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这种强调传承和历史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李老师说:“它会是驱动你去观察的一种动力。你看到别人在做这件事情很辛苦而且很危险,这种情怀就能驱动你去想,去解决这种问题。如果没有这种情怀在,就会认为这件事关我什么事呢?就会错过一次机会。所以大学生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当然老师也要有这种家国情怀。大学是最圣洁的学术殿堂,有家国情怀的老师培养的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必然是国家栋梁。

图片

在超分子化学课堂与学生合影的李乃旭老师(一排左四)

图片

农村孩子的

公益行动

图片


李老师与唐仲英爱心社联合举办过许多公益活动。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动班上的同学寻找自己家乡真正热爱学习却又受制于家庭困境的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一起想办法帮助他们。李老师说,自己也是从农村里考出来的,也经历过不少困难,所以他知道有些家庭的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的就是众星捧月的生活,很少去考虑到别人是不是有困难。这样的举措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更能让同学们用这双眼睛去观察社会。谁还处在这种贫困阶段,我们能不能去帮助他。同学们将来都会是社会的引领者,引领社会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有困难的那个群体。这是公益,但它的意义又不止于公益本身

图片

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大爱无疆”颁奖典礼上表演节目的

李乃旭老师(左一)


图片

结语

在采访中,李老师还谈到了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些想法,他自己在公益活动中的一些思考。李老师确实是一个踏实做科研、动脑做教学、热心做公益的人,最让人惊喜的是他的优点还远不止于此。幽默风趣,充满正能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仲英青年学者,实至名归!

仲英青年学者项目介绍:

2017年9月,美国唐仲英基金会与我校签署“仲英青年学者项目”捐赠协议,用于资助38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期资助3年,每人每年12万元,首批遴选名额为10名。东南大学是唐仲英基金会“仲英青年学者”项目率先设立的十个高校之一。


往期回顾:

SEU人物|访“仲英青年学者”李志斌:斌彬文质,志存大爱

SEU人物|仲英青年学者王禄生:让课堂更生动,让公益更专业


来源: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SEUEF)

文案: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新媒体团队(陈钰桐 叶星星)

编辑: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新媒体团队(陈钰桐

责编:丁倩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