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一次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工作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唐仲英基金会项目总监朱莉等工作人员、13所合作高校基金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出席会议,其中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芮振华一行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唐仲英基金会项目主管张小丽主持。
会上,合作高校代表依次汇报了各校仲英青年学者的学术及公益成果,也提出了在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随后,朱莉总监作项目总结。她说,唐仲英先生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仲英青年学者”是唐先生生前参与设计的最后一个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试行以来,一直在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基金会希望将“仲英青年学者”打造成品牌项目,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汇报结束后,大家就“如何界定公益服务?如何形成品牌性的公益活动?如何激发学者主动参与公益服务?”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各高校代表的探讨不断碰撞出火花,大家最终达成共识:给予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充分的自主权,宽口径界定公益服务;营造学者的团队氛围,建立常态沟通机制;树立公益典型,充分利用多平台进行宣传;激励学者发挥专业优势,自主制订公益计划,让学者们在公益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11月21日-22日,瑞雪如约而至,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近40位仲英青年学者,及13所高校基金会的2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参加“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2020年首届北方地区仲英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由唐仲英基金会主办,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承办,聚焦后疫情时代教育公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跨学科、跨领域探讨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旨在开启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新生态。
唐仲英基金会项目总监朱莉致辞,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致辞并作主题讲演,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作主旨发言,三校仲英青年学者围绕“教育公益”相关四个主题在分论坛中做了精彩分享和深入交流。清华大学人事处处长王宏伟,文科处处长杨永恒、副处长段江飞,山东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李胜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等出席活动。论坛开幕及主旨发言由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开平主持。
朱莉总监感谢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在特殊时期克服困难,组织北方三校的论坛活动,也希望各位仲英青年学者珍惜此次相聚的机会,充分交流,收获成长。她回顾了仲英青年学者论坛在不同地区的举办情况,并表示,每个人都会被赋予一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拓宽人生的体验,收获更加丰美的人生,期待各位青年学者享受此次论坛,以仲英青年学者的身份,广交好友,实现别样的人生价值。
杨斌副校长表示,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对清华大学的基础文科人才队伍建设帮助很大,并特别感谢唐仲英先生及唐仲英基金会多年来对清华大学多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此次论坛汇聚北方三校的学者,大家共同的“仲英青年学者”身份光荣而高尚,凝聚了唐仲英先生对大家的深切期望。他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青年学者彼此交流,加速知识流动,凝聚思想共识,不忘初心,为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持续做出贡献。
于歆杰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说,年初疫情,使得大学面临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重大挑战。他从“为什么疫情之前老师能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切入,表示在线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交互是否设计得当。最后,他总结出“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的实践经验,指出融合式教学拓展了对“课堂”的定义,而在线课堂应承载更多超越知识传授的职能,老师需主动的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
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张伟特、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刘治平、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冯利民分别就本校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开展情况作总结交流。
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工作交流会现场
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芮振华发言
唐仲英基金会朱莉总监致辞
杨斌副校长致辞并作主题讲演
与会嘉宾合照
(来自唐仲英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