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方展示

专访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数字化或将给碳中和带来新模式

时间:2022-10-11浏览:84设置

2022年09月01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德尚玉,刘雨青,王彤烨 北京报道

 

数字化是一种关键手段,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带来产业端效率的提升。这种效率提升将带来成本的显著降低,以及温室气体的减排。

社会低碳转型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数字化支撑。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纷纷发布ESG报告,强调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低碳环保。

腾讯集团是国内互联网行业首批入局碳中和的企业,并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设立了碳中和实验室。今年2月24日,腾讯正式宣布“净零行动”,并首次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

不仅自身运营要实现碳中和,腾讯开始入局能源行业的碳中和事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报告中强调,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腾讯各个业务板块的转型,还将要求我们深入能源电力、低碳技术等腾讯本来陌生的产业领域”。今年6月9日,腾讯首次对外发布“能源连接器(Tencent EnerLink)”和“能源数字孪生(Tencent EnerTwin)”两款能源行业产品。此外,据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翟永平介绍,未来腾讯的数据中心,可能会纳入地方性的碳交易市场。

互联网企业在进行ESG信息披露时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如何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碳排披露进行盘查?未来腾讯的数据中心将怎样纳入碳市场交易?通过数字化助力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未来腾讯碳中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近日,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数字化是一种关键手段,能够带来产业端效率的提升。”许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腾讯非常重视通过业务形式推进新的商业模式,数字化也可能会带来新的合作模式。

此外,许浩认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需要消费者的合力,以需求端推动供给端进行相关变革。他介绍,腾讯的思路是:低碳生活方式并非抑制消费或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让生活方式变成更为便捷有趣的同时,形成个人与碳普惠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的协同。碳普惠本身可能不一定是独立的商业模式,但它会是整个低碳经济链条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方式。

 

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碳中和路径

 

《21世纪》:腾讯如何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以及产业链碳中和目标?

许浩:腾讯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全供应链的碳中和,2021年是腾讯碳中和的基准年。根据温室气体议定书中规定的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15个温室气体排放类别中存在实质性相关的8个类别,进行了计算评估,并得到了511.1万吨的基准线排放。腾讯具体范围一、二、三的排放构成,分别为1.9万吨、234.9万吨、274.3万吨。

其中,范围一包括数据中心、柴油发电机的固定排放,自有车辆运行的排放等;范围二则是由腾讯购买能源产生的排放,如数据中心和楼宇用电等;范围三是腾讯供应链中的间接排放,包括租赁资产用电或员工差旅等。

腾讯主要采取三类举措。第一类举措是节能提效,通过楼宇、数据中心的节能,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下来。第二类是用绿电、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火电这种基于温室气体、化石能源的电力。第三类是应对无法避免的碳排放,比如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制造芯片或硬盘的过程里,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形成。针对这类碳排,我们可以通过碳汇抵消的方式,最后实现整体的碳中和。

我们预计,到2060年,大家就不需要过多关注供应链上范围三的间接排放。因为届时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把自己范围内的直接排放管理好,整个社会就形成一个闭环,供应链上的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是零碳的产品,间接排放的影响就可以通过碳价格来实现。

 

《21世纪》:根据腾讯的ESG报告,从2018年到2020年,腾讯办公楼以及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总量一直在增长,尤其是间接能源消耗上涨很快。去年这两大领域的能耗数据如何?绿电和碳抵消将如何帮助上述领域实现节能减碳?

许浩:腾讯的数据中心、楼宇等用电碳排放量至少占80%以上,故而首先的行动是节能减排。

其次,除了能效工作以外的用电,更多的是通过绿电方式来解决。绿电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做一些分布式的自发电,比如像SSV的太空实验室现在支持一些乡村地区进行屋顶分布式光伏的项目,目前有些项目已经在陕西省开始实施。但这部分占用电的比例是相对比较小的。

第二种主要是通过市场上采购绿电的方式。比如,广东省是国家电力市场化交易进程比较快的省份,2021年和2022年腾讯都参与了绿电的市场交易,今年整个绿电交易体量约有3-5亿千瓦时。未来我们可能考虑做一部分集中式的大型可再生能源电站的投资或者合作。

最后,碳抵消实际上被放在最低的优先级。我们短期会尽量采取扩大新兴碳汇领域的方案,主要原因是未来需要碳抵消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推动碳汇整体规模增长的收益将从自身扩散到其他拥有碳汇需求的企业。

当前,我们也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比如目前员工差旅通勤的二氧化碳是难以准确计算的,只能通过假设估算,我们未来将逐步向准确计量的方向推进。

 

《21世纪》:你认为互联网企业在进行ESG信息披露时,侧重点是什么?

许浩:我们认为,ESG的信息披露概念要显著大于碳中和信息披露概念,涉及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这三个领域的工作内容。落实到腾讯内部,是一个独立的名为ESG办公室的部门,这个部门将全权负责ESG领域的信息披露,还会与部分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工作。

腾讯最近制作了三份报告,第一份报告是碳中和目标与路线图,第二份报告是今年首次发布的腾讯ESG报告,第三份报告是今年5月份发布的腾讯首份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SSV报告)。此后,ESG和SSV的研究报告每年将会定期发布。今年的碳中和目标路线图对整个碳中和工作做了梳理和设计,也做出了相应的承诺。未来,腾讯每年在碳中和方面取得的进展,将在ESG和SSV报告里进行相应披露。

 

《21世纪》:据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翟永平介绍,未来腾讯的数据中心,可能会纳入地方性的碳交易市场,数据中心绿色能源团队在这方面已有所考虑。未来腾讯的数据中心怎样纳入地方碳市场交易?这一举措如何与腾讯自身碳中和路径联系起来?

许浩:腾讯的数据中心,未来可能逐步纳入并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是设定减排目标,在交易中通过价格发现机制,找到碳减排成本更低的技术和场景,实现全社会成本更优的减排路径。数据中心可以在这样的市场中通过自身减排和参与交易,与其他行业共同推动地区的低碳转型。

 

布局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21世纪》:通过数字化助力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腾讯未来碳中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许浩:腾讯推进碳中和目标主要是保持一种探索的态度,但同时非常重视通过业务形式推进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成型的方案是智慧建筑,包括建筑内空调、电梯、照明等用电设备。这种智慧建筑可以根据人员的在场情况自行调节,更好地管理采光通风,在保证舒适环境的同时,通过降低电耗、水耗以减少碳排放,这已经是较为成功的商业化模式。

很多时候,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不都依赖于腾讯自身的技术,我们也非常注重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的转型。比如,数据中心大部分能耗来自于空调制冷。我们发现,在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数据中心散发出来的余热可用热泵进行回收,通过这种余热加热出来的水可以为数据中心办公设施供暖,还可以给周边的公共建筑或当地社区使用。这种节能的供暖技术可以取代该区域本来会排放温室气体的天然气、燃气锅炉,随着这种低碳技术不断发展,测算的投资回报率基本上三年左右就能够回收成本,目前这项技术已经逐步进入规模化的阶段。

与此同时,腾讯在碳中和领域非常注重与国际接轨,从海外引入一些具有潜力、规模化的低碳技术。比如与冰岛公司Carbfix的合作一种将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注入到玄武岩的技术,火山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空隙较多的岩石,含有很多碱性的金属像镁或钙离子,而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是酸性的,在玄武岩中结合可以较快形成矿物质。至少在冰岛的试点中发现,该技术可以在2-3年的时间内很快形成矿化,即二氧化碳变成石头。所以,腾讯在思考能否在中国也试点这样的技术,尤其是国内应用CAPEX(资本性支出)投入和运营成本可能更低。

 

《21世纪》:作为科技企业的腾讯,当前切入其他企业、行业进行减碳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

许浩:从碳中和目标本身来讲,其实能源领域是冲在最前面,而当下腾讯大部分的工作也是跟能源相关的,无论是柴油消耗或者取暖方面,还是间接的用电方面。在产业端,腾讯更多关注能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重工业,帮助这样的企业实现低碳转型。

数字化是一种关键手段,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带来产业端效率的提升。自动化的方式管理可以实时地优化生产和经营,与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改造的方式相比,这种效率提升将带来成本的显著降低,以及温室气体的减排。

此外,数字化也可能会带来新的合作模式。腾讯最近的合作主要是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势,希望将用电设备转换为储能设施,增加能源消耗的灵活度。这包括虚拟电厂在工业领域的探索,在产业园区里打造智慧化微电网,与电网形成交互,灵活根据负荷承载量调节电的使用。这主要是出于应对可再生能源带来的不稳定性的考虑,也是迎接未来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幅提升的积极的科学应对。

 

碳普惠如何实现商业化运作

 

《21世纪》:“碳账户”是摸清碳家底的基础,可帮助用户量化碳排放行为。腾讯的“低碳星球”小程序在推行个人碳账户、碳普惠的同时,如何实现商业化运作?

许浩:腾讯通过低碳星球小程序推行个人碳账户、低碳行为,并结合积分体系实现实际或虚拟的奖励。“低碳星球”是和深圳市生态环保局一起合作,在深圳市的出行场景范围内有效。

但是,依赖于奖励机制的消费者直接减排,实际上可能并不能带来足够的激励。所以,腾讯的思路是,低碳生活方式并非抑制消费或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让生活方式变成更为便捷有趣的同时,形成个人与碳普惠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的协同。

此外,整个社会向低碳方式的转型还需要消费者的合力,以需求端推动供给端进行变革。比如,如果消费者都觉得电动汽车是一个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就可能会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更好发展。而电动汽车增多后也能够帮助储能、可再生能源等行业进行更好地发展。因此,碳普惠本身不一定是独立的商业模式,但它会是整个低碳经济链条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方式。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像“低碳星球”实验的方式,未来逐步扩展到全国,和政府一起合作,既能帮助消费者减碳,又能与相应产业链上低碳产品服务提供方一起,催化出相应的经济模型和商业模式。

 

《21世纪》:科技企业在探索碳普惠机制方面,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许浩:未来的碳普惠需要开放的协作平台,可以联结各个领域的企业,包括能源、零售等。所以,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具备公信力的机构,比如政府或区域性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作为平台的运营方来承接各个企业的接入,在平台内提供自己相应的场景,这也可以解决当前由于私域的平台互相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问题。

开放的碳普惠领域背后需要的是普适性的行业指导与标准。希望相关领域的监管部门能通过打造同一个标准之下的低碳生态,助力行业、企业可以沿着同一个标准开展研究,这样碳普惠才能够较快实现,并能推广开来。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力,以找到经济效益较好的解决方案,催生出新兴业态和新兴的企业。

 

(实习生张旭有贡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