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为舟,横渡文明之海;
化人文为翼,翱翔技术之穹;
携思想为火,照亮未来之路。
三尺讲台前,她是学生口中亲切的“金姐”;教学改革中,她是敢于破局的“探路者”。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金晶教授以廿载光阴为刻刀,在时代变迁中雕琢育人匠心。当数字浪潮席卷教育疆域,这位七度蝉联"十佳教师"的领航者,正以智慧与温度重构师生对话的深层密码。
教学初心:学生认可是最珍贵的勋章
自东南大学“十佳教师”评选创立之始,金晶连续七届蝉联这份独特的荣誉,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金晶始终将学生的认可视为教师生涯的最高奖项。当东南大学首届“十佳教师”评选的星火由学生手捧自制投票箱点燃,穿梭于梧桐道下的青葱岁月时,这位年轻教师或许未曾料到,那些带着铅笔痕的纸质选票,已化作不褪色的勋章。
金晶坦言,教学是无止境的投入,学生的每一份付出都能被感知,这种双向奔赴的师生情谊,是教师职业最欣慰的回馈。
精准育人如同中医问诊,"金晶的教学哲学建立在三个支点上——深研学情脉象、构建认知阶梯、激活情感共鸣。在一次课堂讨论上,金晶着重点评了一位热爱京剧的学生使用的案例。当看到学生眼中瞬间迸发的光芒时,她敏锐意识到这种语言共鸣的力量。哪怕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信心。所以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去看学生需要什么,把教学目标埋在课堂,然后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目标。
金晶教授的教学哲学中蕴藏着严谨的学术方法论。她提出“教研互促”的理念,三尺讲台既是教育现场,更是学术研究的原始田野。当在一次课堂中发现学生“能用英语讲圣诞节却讲不清春节”,金晶便将这一现象转化研究项目。她用教学给予科研立足的土壤,科研反哺教学生长的养分。在她看来,真正的教育创新永远诞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上。
与时俱进: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金晶认为教师需主动拥抱变化:“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教会学生批判性使用才是关键。”她以学术写作为例,指出“学生必须掌握基本规则,明确好坏的评判标准,才能判断AI生成内容的优劣。”为此,她不断更新案例库,将足够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从他们的需求与实际操作中去找到问题。面对Z世代学子,这位资深教师化身“跨界学伴”:在工科课堂蕴藏人文素养,而在文科课堂引入数据,从而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拓宽思想,突破局限。
换位思考贯穿在金晶的每个课堂设计中,她会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间反复切换。当准备课堂五分钟主题讨论时,她会戴上学生的“思维眼镜”自问三题:这个议题是否触及学生认知痛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否支撑有效表达?情感共鸣点在哪里?“如果我都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那我怎么让我的学生来回答?”
一个小小的活动,老师在设计和补充的时候仍要付出诸多心思。教学是个无底洞,哪怕一门课教了多年,金晶教授也会适时地补充新案例进去,因此老师的工作也是成长性的。需要让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紧跟年轻人步伐,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
教师成长:从“站稳讲台”到“照亮他人”
金晶将教师专业成长解构为三重维度:严谨传承、实践反思、终身学习。她的教育轨迹里铭刻着两代师者的对话——初登讲台时,前辈教师们手提卡带穿梭教学楼的身影,化作永不消磁的精神传承。教育技术不断更新,但教学师心诚挚如初。而今,她将这种传承具象化为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带教案进课堂、带问题出教室、带温度做教育。
全年超过400课时的高强度教学锻造出金晶的“课堂敏感度”。“想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站在课堂上一节一节课的积累。”金晶提到,足够多的课时量让她更好的去提炼她的教学状态,面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一节课会发生什么,我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坚持教学反思本是她坚持多年的习惯,每次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亮点与不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对于金晶来说,课堂就像一个舞台,需要时时刻刻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她的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些小亮点,当学生觉得稍有疲惫的时候,迅速调整节奏,在学生注意力临界点切换教学模式。
如今,金晶将更多精力投入青年教师培养与课程建设。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对于她来说是重要任务:“教学关是大学教师的必修课,需用经验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投入到岗位当中去。”对她来说,教育不是简单的机械传承,而是让每个教师都能在共同基因中长出独特枝桠,最终成就一片生生不息的知识雨林。
寄语学子:以开放视野拥抱未来
面对文科边缘化的讨论,金晶鼓励学生保持信心,历史浪潮总有起伏,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每次技术狂飙都需要人文罗盘导航,而语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她表示,英语会帮你打开一扇窗,你能接触到科研的最新成果,读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有了语言的加持,从而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要重视外语,多一门外语能力,就多一份与优秀对话的底气。”无论专业如何变化,开阔的眼界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终将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结语:
从青涩的“误打误撞”到如今的“课比天大”,金晶用二十余载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成长性与使命感。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时代,她以不变的初心与求变的勇气,继续书写着三尺讲台上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