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老版栏目

【中国江苏网】80后“草根”热心捐款助学 东大师生齐呼“境界高,值得学习”

时间:2012-11-26浏览:59设置

2012-11-24 中国江苏网

东南大学举行“受爱、传爱、授爱”为主题的颁奖典礼

2012年该校受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奖助金额总数达10,299,670元,图为捐款企业展板。

      中国江苏网11月24日讯(记者 王静)“哇,比想象中的更年轻啊。”今天下午,当80后爱心小夫妻臧曰镇和吴丽群现身东南大学的奖学金颁奖典礼时,该校的师生不禁感叹。与企业家的慷慨解囊相比,属于“草根”阶层的80后夫妇和一名普通银行员工的爱心助学行为,在此次以“受爱、传爱、授爱”为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引起了不小波澜,大家纷纷称其:“境界高,值得学习。”

  80后小夫妻 两年捐款近5万元

  这对从外地来南京发展的80后小夫妻,今年刚在南京公积金按揭买了50多平方的房子。然而,从2011年开始,他们就主动从自己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帮助贫困大学生,两年下来,捐款数额已达4.8万元,而且他们准备把好事一直做下去,下一步还准备资助有困难的中学生。

  见到这对夫妻时,丈夫臧曰镇正拎着两个头盔,头盔里放着妻子的手套和围巾,“我们从苜蓿园的家里赶过来。”坐着老公的摩托一路吹风,妻子吴丽群的鼻子冻得发红。夫妻二人穿着朴素,却难掩青春气息“我是1986年出生的。”吴丽群告诉记者,她本人是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老公臧曰镇生于1983年,是东方航空公司江苏分公司一名飞行员,“我们两收入还不错,想尽己所能帮助别人。”

  “帮助贫困生,并不是一时兴起,我们俩准备长期做下去。”吴丽群冷静的告诉记者,她说,上学的时候自己和老公的家境不太好。她本人来自福建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在她上大一时不幸离世,为给父亲治病家里还欠下十几万的债。而出身山东德州的丈夫,也是工薪阶层家的孩子。两人是青岛科技大学的校友,“那年我大二,老公大三。”因为家境困难,丈夫靠助学贷款坚持学业,而吴丽群学习成绩优异,每年获得学校或者企业赞助的奖学金。“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因为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我父亲生病时,亲朋好友无私帮助我们,非常感激。”

  大三下学期,优秀的臧曰镇考取东航,远赴四川接受两年的培训。吴丽群2007年毕业后,辗转上海、南京求职,为了给家里还债生活艰辛,直到2008年分开三年的情侣重在南京相聚。2011年6月,相恋多年的两人结婚了。婚后两人一直住在苜蓿园租的房子里,“现在好多年轻人结婚一定要有大房有好车,我们两觉得与其贷款买房买车,把钱送银行,不如攒下来做有意义的事。”今年,他们用公积金贷款在南京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一个月还3000多,我们都是外地人,父母过来需要个住处。”

  “我们在南航、南大、南理工、东大分别选了两名学生来帮助。每学期资助每名学生1500元生活费,8名学生一年捐款24000元。”吴丽群说,在每年新学期开学,他们会把几个受助的孩子们聚到家里来,会给大家做饭,在热热闹闹地吃完后,把一学期的生活费交到他们手上。“我们在南京也没什么亲人,多联系聊聊天挺好的!”吴丽群说,受助的女孩经常会给她发信息,聊聊学校的生活,谈谈以后工作的意向。

  丈夫臧曰镇与受助孩子交谈则比较轻松。“我对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太大压力,尽量多参加实践活动,可能的话,大学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臧曰镇说笑着说,受助的孩子大部分都亲切地称呼他哥哥,“他们大多数的经历和我类似。”在臧曰镇看来,行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说,“这么做可能是我的一个理财观念,我觉得任何投资都不及投资在人的身上有价值。”

  曾经受助的普通职员 相信知识可造别样人生

  年轻的徐菊芬是在南京某银行工作的普通IT人员,今年,她做了个重要的决定:每年向自己的母校捐款1万6千元,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

  “因为进修需要,今年我在家里找毕业证学位证书的时候,偶然翻到了当年获得奖助金的证书,很多年前的感慨一下子就涌上心头,情绪很复杂,我觉得自己也很想为学弟学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徐菊芬是东南大学1993级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校友,1996年,正在读大三的她,因家庭困难又品学兼优获得了一次“倪氏李氏奖学金”。

  “当时的2000元钱,足够我一个学年的学费和一多半的生活费了!”徐菊芬告诉记者,这次被帮助的经历让她至今都非常感动。徐菊芬出身自盐城大丰一个农民家庭,因为经济困难,读大一时750元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借凑齐的。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懂事的徐菊芬从大二开始就在学习之余做起了各种各样的兼职——各种商品的销售员,学校里的勤工俭学岗等等。“但是每月的生活费只要20几元,所以当得到这笔奖助金时,我非常感激。”徐菊芬告诉记者,这笔钱自己主要用于支付辅修课程的学费和考研了。

  当徐菊芬有了献爱心的念头之后很快就和母校基金会取得联系进行落实。最后她决定,一共捐助8名大学生,每个学生每年捐款2000元。徐菊芬的女儿今年刚满两岁,家里用钱的地方也很多,所以当她把一年要给大学生捐款1万6千元的决定告诉家人时,大家都劝她“要量力而行”,然而,她却很乐观,“先着手做吧,做一步看一步。”徐菊芬说:“我觉得虽说知识不一定真的改变命运,但是我相信知识和勤奋一定可以创造别样人生。”她希望自己帮助到那些家庭经济困难,但本分勤奋刻苦的孩子们。

                                                                                                                                                                                      转自“中国江苏网”

                                                                                                                                                                                                 2012.11.24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