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6日 15:05 | 作者:蒋力馀 | 来源:人民政协网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16日电 真善美为华夏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真”为艺术之母,有“真”才有美,故庄子说:“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抒发真挚的情感方能摇撼读者的心旌,但并不是所有的“真情”都有审美价值,必须是善之情、雅之情方可成为审美对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贪腐之徒认为这也是真情,而这毫无价值。艺术家应以体现真情、深情、雅情的创作感染读者,表达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纯真的爱。杜甫诗云:“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诗千百年来何以脍炙人口,因为诗人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中还想到了飘零无依的万千寒士,艺术家爱人民,人民也爱艺术家。我们的民族是有大爱的民族,传播爱心是华夏儿女的神圣使命。著名书家言恭达先生长期热心慈善事业,将辛勤劳动创造的艺术品出售,所得义款支援贫困灾区,为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等地震灾区和安徽贫困地区、江苏红十字孤儿学校,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江苏省体育发展基金等无偿捐资1600多万元,2010年被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机构授予“爱心形象大使”称号。艺术家的真挚情感要通过修炼方能产生,言恭达通过慈善来净化情感,永葆赤诚,因而他的艺术创作是那样朴素无华,异彩纷呈。
汶川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那伤心惨目的情景不堪回首:地动山摇,雨暴风狂,山谷成湖,城郭丘墟,数万生命,化为乌有。汶川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发生,持续时间两分钟,之后发生余震数百次。震中位置为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震级为里氏8级,最大烈度为11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类型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地震所及,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全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汶川地震伤亡惨重,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确认有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面对如此严重之灾情,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一线指挥救灾,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军队为主,全民支援,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辉煌成就,不到四年时间又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汶川。
言恭达当时得知灾情发生,震颤不已,锥心悲痛,决心以微薄之力支援灾区,在积极筹措捐助资金的同时,写下了《悲歌汶川》一诗。书品见于《中华文化大使·言恭达》,此书2014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书品为隶书中堂,尺寸为180㎝×97㎝。艺术的高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微观审视往往比宏观欣赏对风格审美的把握更加准确,欣赏此品对言恭达的隶书创作可由一斑而窥全豹。
诗作起句以设问从侧面扣题:“沉浮谁主问苍茫”。此句化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词句而来,用其本义,大致是说,灾害降临很突然,人类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还知之甚少,征服自然之路甚为遥远。“谁主”,谁来主宰,人是自然的产物,应努力了解自然、征服自然,而路途甚为遥远。地震预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均已投入大量资金,而大地震发生的预测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国家地震局的科学家们对地震测报作了极为艰辛的探索,已取得可喜成绩,但是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2008年的汶川、玉树地震,尚无准确的预报。首句表达了一种迷惘之情,暗示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很难抗拒。承句“忍泪含悲悼国殇”,深切悼念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国殇”,是指为国牺牲的人,语出《九歌·国殇》,此诗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这里以“国殇”来指代遇难同胞和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表达了对他们的由衷热爱与崇高敬意。“忍泪含悲”四字言外之意颇丰:这样的自然灾害,人类尚无法抗拒,只能抑制自己的悲痛;灾情已发生,重点是救灾,也应“忍泪含悲”,要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
转句“沥血尧台多壮士”,赞颂海内外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的人们,向他们表达由衷敬意。此处的“沥血”有竭尽赤诚之意,“沥血”一词原意是滴血以示竭诚,语出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为辞”。诗人赞美海内外一切支援汶川的人,他们的情感是真诚的,他们的爱心是伟大的,他们是真正的壮士。尧台:指代汶川。据说尧舜禹曾经在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宁晋、任县等地活动过,在邢台大地上留下了足迹,故以尧台泛指邢台。1966年在邢台发生过大地震,根据语言环境分析,此处以“尧台”指代汶川。诗中为何不直接用“汶川”呢?因为诗贵含蓄,忌直露,况且诗题已出现“汶川”二字,诗中不宜重复,此处用“尧台”还有泛指祖国山川之意。支援灾区,资助灾民,这是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的具体表达,是爱国之心的具体表达。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已有151个国家及14个地区或国际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对汶川地震造成的灾害表示了慰问,派救援队的有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多壮士”三字表达由衷敬意,尾句:“无垠大爱看沧桑”,以议论收束,讴歌爱心之可贵,爱心之美好,歌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沧桑”本义为沧海桑田,暗示事物向前发展变化,坚信地震灾区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一定会很快从血火中奋起,建设成一个崭新的汶川。诗句也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要做爱心的传播者,以实际行动援助灾区。
《悲歌汶川》一诗,以饱蕴深情的典型意象对灾区遇难同胞和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表示深切的悼念,对英雄抗灾的全体军民以及国际友人表达由衷敬意,热烈赞美了大爱之心之可贵,讴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诗人系念灾区,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的决心见于言外。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深情:有为大地沉浮难以主宰的叹息,有对遇难同胞的痛悼,有对救援人员的赞美,更多的是对大爱之心的歌颂。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艺术家为灾区人民的苦难而泪流满面、悲不自胜的情景,同时也歌颂了爱心力量的伟大,表达了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诗作的情感表达甚为浓郁,而又甚为含蓄,典故的运用贴切自然,不露斧凿痕迹。全诗起承转合结构完整,能拓展出广阔的联想空间。
《悲歌汶川》一诗,风格为凄清感伤,雄纵激越,而物化为书境则为深挚凄清,简静浑穆。书品对载体的切入,角度不同,风格也各异,而因创作时的主体意绪不同,即是自作诗,也呈现多样的风格。书体的选择对风格的产生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言恭达是草书大家,但此作没有用大草表达,何以故?受情感制约之故也,严格地说,此诗是一首悲悼汶川遇难同胞的挽歌,感伤悲壮是诗作的基调。书家进行艺术创作,深怀对遇难同胞的悼念之情,又表达对救援军民的崇敬之意,是带着庄严肃穆的情感进行创作的,因此,此作没有采用清空纵逸的大草来创作,而以隶书这一静态书体来表达,追求的意境更多的是清穆凝重。此作以《好大王》为基,化入《曹全》的圆劲,《礼器》的苍古,《石门》的疏荡,谨遵古人“逆入、涩行、紧收”的笔法要领,线条浑厚,意象凝重,意境雄阔。透过书品意象,仿佛看到汶川劫难之余耸立的山岳,挺拔的松柏,奔腾的河流,仿佛看到面容憔悴、英气凛然的抗震救灾的军民!从书品苍秀凝重的意象中,还仿佛看到灾区人民正在从血火中奋起,迎来一个新楼矗立、万象欣荣的崭新汶川,仿佛看到书家在感伤悲痛之余,对明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言恭达以雄秀高华的大草鹰扬天下,他的大草技法以篆隶中锋入草,绕过明清,接轨唐宋,与张旭、怀素、黄庭坚的篆籀技法相接,以篆籀中锋入草,必须对篆隶语言甚为精熟方有自由挥运之可能。言恭达的隶书语言极为丰富,达到了抒情的自由。此作体现了书家的美学理想,言恭达说:“隶书创作,我力求单纯、整齐、高古、苍浑,此大道也。”此作以篆入隶,又蕴楷意,多含秦诏版之遗意。其书方整纯厚,清穆朴茂。多用圆笔,藏锋逆入,古厚沉着,气静神凝,疏荡雄秀之韵得于《石门》《杨淮表记》等汉代摩崖。因势谋篇,随意布阵,自然变化,无拘无束,其俊挺敦厚、圆浑苍劲之美感特征,可想到萧退庵篆隶的风仪神采。其笔画粗细、轻重无明显变化,雁尾虽已淡化,而其内在动感依然强烈,含蓄而清劲,朴厚而遒逸。从浑穆庄严的意境中可以读出书家的一片赤诚,可见书家用心之简古与性情之淳朴,全将质朴、真率之情感凝聚于笔墨之中。结体别具一格,即不失古法,又无因袭之弊,其字多呈方形,大多数的字不着于疏密、促展的构想,又无明显的屈伸收放之变化,整体风貌趋于匀称、丰满、端庄、整肃。用墨凝重,未用涨墨,偶露飞白笔意,准确表达了庄严肃穆的情感。纵观全局,方严峻整,气象浑凝,简静浑穆的美感特征甚为突出。
深挚凄清,简静浑穆,为《悲歌汶川》诗书意境有机统一的美感特征。此作艺术地刻画了汶川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群像,赞美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助精神,讴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品读此作,勾取了我们太多的回忆,由此也可以窥见爱心大使的形象和渊深广博的艺术修养。
(作者系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